为全面加强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和修复工作,日前,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、国家林草局编制并印发了《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(2024—2030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。
《行动计划》提出,到2030年,将90%的候鸟迁飞通道关键栖息地纳入有效保护范围,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。迁飞通道上的关键栖息地生境质量明显改善,多元共享的全国性鸟类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,80%以上的候鸟种类得到有效监测。《行动计划》部署了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建设行动、关键栖息地修复行动、调查监测能力提升行动等,提出健全保护网络、栖息地污染治理、外来入侵物种防治、健全数据收集体系等措施。
依据候鸟资源调查监测成果,开展迁飞通道沿线高保护价值栖息地划建工作,健全“点—线—面”结合的保护网络。同时严格落实各项保护管理制度,压实相关管理机构责任,加强鸟类迁徙前隐患排查和迁徙期巡护值守工作。
结合三北工程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,重点推进201处受损关键栖息地修复工作,加快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、全面改善候鸟栖息地整体生境。包括栖息地生境修复、栖息地污染治理、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工作。
健全数据收集体系。加快制定候鸟调查监测技术标准,统一监测指标体系、技术规范和数据要求,组织全国候鸟资源同步调查。
完善调查监测布局。依托候鸟关键栖息地管理机构或有关地区行业主管部门,强化已有站点和设施设备整合利用,统筹布局鸟类监测站、环志站、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。
提升调查监测技术。完善关键栖息地巡护、调查、监测等工作相关设施设备,改善基层站点监测数据传输网络,推进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。提高基层人员专业监测技能,为提升候鸟迁飞通道协同保护水平提供支撑。